保养
这类收藏品,收藏者可自己动手加固处理。处理前要先观察器物的损坏程度,不要盲目使用各种化学材料,要先制定修复保养方案。釉色没有酥松脱落只是表面泛出白绒绒的物质且用手叩不掉釉的,表明釉料比较结实;反之,则说明釉坯酥松。情况不同,采取的保养办法也不一样。例如:
对釉面比较牢固,坯胎比较致密坚硬的可采用两种方法:一是蒸馏水浸泡除盐法:将这类器物放在蒸馏水中浸泡,二三天换一次水,浸泡三四次后取出晾干即可,表面可加保护层保护。二是纸浆糊敷法:将纸切碎后用去离子水浸泡,每天更换一次,3天后即可使用。将纸浆糊敷在要去除盐类的器物上,2天换一次纸浆,3次后即可,去除纸浆后要晾干表面涂保护层。
釉坯不好,坯胎体酥松的,这类釉陶不能轻易用水洗刷。有条件的可采用减压渗透加固法,将器物放在真空干燥器内渗透加固,加固剂的配方和配比要根据陶胎的酥松程度、颗粒的粗细、陶胎的薄厚等情况来配。加固烘干后不能让加固剂泛于表面、出现光泽,更不能改变物品的颜色。还可采用喷涂、刷、滴等加法加固,将试剂配好后在器物的内外采用气泵喷涂、毛笔刷涂、针管滴的办法加固。加固时不要操之过急,要根据器物吸收情况慢慢进行,由局部到整体。加固用红外灯烘烤至溶剂挥发。加固表面多余的液体可用丙酮擦除。
浸透和表面加固剂可采用:3%树脂丙酮溶液;5-15%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;3%的在纤维素酒精溶液;2%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;5%聚乙烯醇溶液等等。
去除釉面的污垢,石灰质覆盖层可用2%稀盐酸溶液擦洗;石膏类覆盖物,可用硫酸铵溶液热泡;硅质类覆盖物,可用1%氢氟酸溶液擦式;食物腐败物、烟薰污迹,则可用乙醚、丙酮、甲苯、碳酸钠溶液等擦洗。所有用过化学试剂的文物都应在蒸馏水中浸泡干净。
制作材料
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,在同一器物上,黄、绿、白或黄、绿、蓝、赭、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,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。“三彩”是多彩的意思,并不专指三种颜色。
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,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,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溶剂,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。在烧制过程中,用含铜、铁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,形成黄、绿、蓝、白、紫、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,但许多器物多以黄、绿、白为主,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,人们统称为“唐三彩"。
制作唐三彩,是先经过舂捣、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,再修整、晾干后,放入窑内经1 000℃烧制,待冷却后,上釉挂彩,再入窑焙烧至800℃即可。
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,开元年间极为盛行,器物造型多样,色彩绚丽,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。
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,用于殉葬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,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,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,是馈赠亲友的良品。
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,而且海外。还在印度、日本、朝鲜、伊朗、伊拉克、埃及、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。
制作工艺
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。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、舂捣、淘洗、沉淀、晾干后,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。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。从原料上来看,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,在窑内经过1000-1100℃的素烧,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,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,其烧成温度约800℃。在釉色上,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,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。
釉烧出来以后,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,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,它要经过画眉、点唇、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,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。
特点
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,分别是造型、釉色、胎质、产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,是造型。从造型方面来讲,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,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。
造型
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,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、模型、人物、动物四大类,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,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。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,战场上需要马,农民耕田需要马,交通运输也需要马,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。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,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,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,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。所以说,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。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,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。
马的造型比较肥硕,这个马的品种,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,所以和我们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,马的臀部比较肥,颈部比较宽。唐马的造型特点,它是以静为主,但是静中带动,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。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,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,眼睛是圆睁的,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,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,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,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。
釉色
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。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,这在唐代本来就是,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,黄、绿、白三色,让它交错、间错地使用,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,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特的流窜工艺,出窑以后,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,它有原色、有复色、有兼色,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,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。
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、饱满,与唐代艺术的丰满、健美、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。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,形态自然,线条流畅,生动活泼。在人物俑中,武士肌肉发达,怒目圆睁,剑拔弩张;女俑则高髻广袖,亭亭立玉,悠然娴雅,十分丰满。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。
胎质
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、浅黄色。胎土细、实,含有矿物杂质。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,历经千年时间,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;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,胎质洁白、细腻,无风化现象。杂质少,叩之声音响亮,上手手感较重。
产地
唐三彩的产地西安、洛阳、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。在古丝绸之路上,唐代的交通工具
主要是骆驼。可以想见,在沙漠中,人和骆驼艰难跋涉,相依为命,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。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,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。
河南巩义市三彩窑位于该县的大、小黄冶村,其距县城东约10公里,位于站街乡西南2.5公里的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。它们前临一条长约11公里的河流,此河在当地分段命名,从发源地青龙山峡谷至水底河村的这一段叫寺河(因有唐代慈云寺遗址),上游从水底河村至白河村这一段叫白冶河(因唐代在此烧制白瓷),中游从白冶河村至大、黄冶村的这一段叫黄冶河(唐代烧三彩器以黄为主色),下游叫西洒河。
由于巩义市南依青山支脉青龙山,北临滔滔不息的黄河,伊、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,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,再加上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,这就为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,古人因地制宜,物尽其用,选择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、窑炉是很自然的,因而这一带也就成为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发源地,而且还是所发现的三彩产地中烧制三彩器的窑地。
很多地方的瓷器店都有陶器,出门的就是仿制的唐三彩摆件,很少看到真正的唐三彩,因为太多仿制的摆件从而觉得唐三彩不值钱,那么唐三彩究竟值不值钱呢!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当下拍卖会上一些唐三彩的价格!
唐三彩骏马
估价: 680.00-680.00万 成交价: 800.00万
唐三彩马俑
估价: 400.00-600.00万 成交价: 402.50万
唐三彩绘骆驼
估价: 200.00-200.00万 成交价: 200.00万
唐三彩 坐鼓女俑
估价: 50.00-.60万 成交价: 98.00万
唐三彩镇墓兽 (一对)
估价: 38.00-40.00万 成交价: 88.00万
唐三彩 盆
估价: 15.00-20.00万 成交价: 22.00万
唐三彩(Tang Tri-Color Glazed Ceramics),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,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,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,釉彩有黄、绿、白、褐、蓝、黑等色彩,而以黄、绿、白三色为主,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“唐三彩”。因唐三彩早、多出土于洛阳,亦有“洛阳唐三彩”之称。唐三彩作为少见的收藏品,在收藏者手中的数量比较小。所以,唐三彩的价格一路上涨,市场活跃。同时其体现的收藏价值越来越大。
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,在初唐、盛唐时达到高峰。安史之乱以后,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,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,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。后来又产生了“辽三彩”、“金三彩”、但在数量、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,都远不及唐三彩。
小潘也在这里和大家宣传一下唐三彩骆驼俑的收藏价值!
据了解,唐三彩有不同的种类和颜色,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,在同一器物上,黄、绿、白或黄、绿、蓝、赭、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,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。“三彩”是多彩的意思,并不专指三种颜色。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、骆驼、仕女、乐伎俑、枕头等。其中尤其是唐三彩骆驼俑,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,仰首嘶鸣,那赤髯碧眼的骆俑,身穿窄袖衫,头戴翻檐帽,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,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“丝绸之路”上的景象。比较,也是具收藏与投资价值的。
微博:收藏文化大讲堂
联系电话:
有共同爱好交流请加:pantianfeng①③⑧⑧
免费帮助大家了解藏品价值(鉴定)-挖掘藏品价值(学术及市场分析)-宣传藏品价值(市场运作)-收获藏品价值(艺术品交易会)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黄页88网扬州古玩古董回收栏目上看到的,谢谢!